名师广场

工作室首页 > 话题列表 > 话题详情

只看楼主 探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句的言意关系

  • 楼主

    丁之境

    话题:3

    精华:0

    积分:178

    阅读:3111 回复:13 2018-09-20 10:49:00

  • 2楼

    李欢

    话题:0

    精华:0

    积分:3

    这让我想起了文言文教学中熟悉的宾语前置。像刚上完的《岳阳楼记》里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就是一个宾语前置,“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通过将宾语提到前面来,强调了宾语,突出了范仲淹对古代圣贤的敬慕,也有他对这个“谁”的苦苦追寻。如果变成“吾与谁归”,抒情强烈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2018-09-22 09:38:10

  • 3楼

    伍文嫚

    话题:0

    精华:0

    积分:3

    前半句虽忽略了本体,但将皎洁透彻的月光通过庭院中的积水这个静谧的画面展现出来,又借助映在水中摇曳的竹柏,让整幅画如真似幻,使得简洁的句子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能勾起人无限想象的一幅诗意画。

    2018-09-22 12:35:52

  • 4楼

    严小玲

    话题:0

    精华:0

    积分:3

    关于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印象中有三个比较深刻的例子。

    1.《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实际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甚矣”提前,就是为了强调智叟对愚公的嘲讽语气。

    2.《荷花淀》中写“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面对丈夫的笑而不答,水生妻抑制不住内心的焦虑、担忧、疑惑,脱口而出:“怎么了,你?”短短四个字主谓倒装,强调了对“怎么了”的追问,传神表达了水生妻急于知道事情底细的急切心情。如果换成“你怎么了?”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3.《散步》一文中运用了几处对称句:“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一前一后颇为对称,有一种独特的结构美,读起来回环往复,内容也有情趣、有温馨、有和美。言语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就像是一张纸的两面,相辅相成,无法割裂。忽略了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必定是空洞和苍白的。就像学生写作文,如果只知道一味在作文形式上创新(使用题记、故事新编式、访谈录、剧本体、就诊报告……),却缺乏具体生动的内容,反而会弄巧成拙。

    2018-09-22 22:22:47

  • 5楼

    丁之境

    话题:3

    精华:0

    积分:178

    老师们早上好!看到了几位老师在平台上的发言,希望大家能结合“庭下如积水…………”这句话来作具体分析。我们的分析可以逐层深入,比如:1.前半句为什么要省略本体“月光”,后半句为什么要把本体“竹柏影”后置?这样的言语形式可以表达出怎样的言语意味?我们如果运用还原法,进行语言的比较,会有怎样的感受?2.进一步思考,苏轼是故意这样写的吗,为了炫技?还是这是对自己当时感觉的真实而准确的描写?如果是后者,苏轼写了自己当时什么感觉?3.继续往深处想,苏轼当时的这种感觉有没有折射出他自己内心微妙的心境?他的心境从文章开始到现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联系全篇看,这句写景名句又起着怎样关键的作用?期待大家能够深入思考并有精彩的发现。

    2018-09-23 08:24:32

  • 6楼

    李科良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一种“写意为先”的写法,作者有意隐去“实体”而直接写“心意”。

        从全篇来看,本文从叙事到写景,到最后抒情,都有作者“选择”的精妙。叙事只交代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寻”之过程果断省略。写景,则省去了对“承天寺”“中庭”及“中庭”之景物的描写,直接写最触动内心的景物“如积水空明”,将自己对月色的感觉呈到读者面前;不写“竹柏影”而写“水中藻荇交横”,同样是“写意为先”。这样构思,可以是文章的审美焦点集中在“景”和“意”上。贬官黄州的苏轼,夜游承天寺的闲适、悠然、自在心境跃然纸上,这也为后文的发问和感叹做好了情感的铺垫,苏轼达观的人生境界让读者回味无穷。

        可以比较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段描写。柳宗元的“鱼影”则是“写实”一派的,描写很细致,最后再流露作者感情。

    2018-09-23 12:01:10

  • 7楼

    严小玲

    话题:0

    精华:0

    积分:3

    1.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前半句省略了本体“月光”,是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了“月色”,所以更显简洁。另外,先说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既承接了上文中的额“积水”,又因后文说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使得文字充满悬念,一波三折,这也是作者由错觉到顿悟惊喜的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这样的言语形式使得文章内涵丰富、曲折波澜,妙趣横生。如果还原为“庭下月色如积水,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平淡。

    3.文章起笔写本“解衣欲睡”,只因“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文人之性,溢于笔端。接着去寻惺惺相惜之人“与为乐”,果真如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试想,沉沉的冬夜已经睡着,万籁俱静,两个天涯沦落人,披一身清冷月色,漫步庭院,随心闲聊,享受着卸去白日世俗枷锁的轻松,享受着清风明月慷慨的馈赠,天地一片澄澈,心中一汪月色。也许,唯有这个时候,世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他们才是真正属于世界的。也许“心中有足乐者”,沉醉言谈已久,也许没有也许,“步于中庭”的时候,惊奇中发觉“积水空明”,空明澄澈得能够看清各种水草横斜交错。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原来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行文至此,作者心中该满是漫步的意外惊喜吧。眼前之景,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既有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又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好一个冰清玉洁、亦真亦幻的透明境界。而这,不也暗暗契合作者的心境吗——任红尘攘攘,我只愿光明磊落、胸无尘俗。作者借眼前之景,道心中之境,眼前之景,道心中之境,相映生辉。行文至此,作者心中应该还有几份自豪和宽慰吧,毕竟这份美丽,只有“闲人”才能欣赏得到的,但同时这份美丽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和悲凉,身为官场失意人的惆怅和悲凉。所以,后文水到渠成地由写景转而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联系全篇看,文章层次分明:所想——所为——所见——所感,一气呵成。同时,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写景——抒情。这句写景名句起到了勾连全文的作用:既是叙事的延续和承接,同时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句话,后文的抒情点题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会显得突兀和空洞。


    2018-09-23 18:09:22

  • 8楼

    赖冬美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阅读要会推理和想象,由已知到未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把描述放在了前面,妙境佳造,吸睛收神,给人以惊奇的感觉,很好地表达东坡内心的惊喜。“盖竹柏影也”,答案兜底,却隐约有点像设问的答案,是文眼。此句用不同的语气去读,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作者“惊喜——恍然大悟——悲凉——自我安慰”微妙的心理变化。初始应该是:你看,哇——,庭院多美,池水清澈透明,水草摇曳动感,太美了!作者的心情实在是惊喜,但是认真定眼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只不过是竹柏的影子,于是缓缓道来“盖竹柏影也”。再推敲,你会发现这个“盖”字很有意思。“原来”,原来只是竹柏的影子,竹柏一般认为乃君子之物,但现在它的美只是它“影子”的投射而已!若此句用连读法再用缓缓的语气道来“盖竹柏影也”,可以感受到一股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此时的作者应该是马上由景生情联想到自身的遭遇而不由的内心有点戚戚然。作为一位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的人,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应该是不愿做一个“闲人”,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是苏东坡生性乐观,看看美景,看看好友,于是转念又在心里说“好吧,好吧,其实也不错”,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你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颇有点自我安慰的自嘲意味。

    这种写法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感而知,先感后知,而且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猎奇喜异,不尚古板,形式新颖。此文关键在“盖”这个字,不同的语气朗读有不一样的味道,此字一字四念:既引发读者的思考,又透出了自己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同时又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吴格明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王荣生教授认为“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了、欣赏不着的阅读结果,此时教师要通过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文的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语言的建构及运用。语文教学要聚焦于“言意转换”,不仅让学生认识课文的语言内容,而且要让学生认识课文语言形式的特征,尤其要关注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联,即特定语言形式之于特定语言内容的表达效果。丁老师说学生是朗读中有所发现,真的可以说是入了门的高手。通过朗读让学生此倒装句的语气变化去发现和去感受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这时候“语言形式”就是理解语言内容的凭借,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选择“语言形式”的策略。

    关注言语形式,是要透过形式去领略内容,即语文课要交教给学生看文本的什么地方,从这些地方怎么看出该看出的东西。

    苏轼在心里应该是念了几次“盖竹柏影也”,三次的语气应该是第一次是恍然大悟,第二次是黯然神伤,恍如隔世,第三次是强振精神,哈哈大笑,自我安慰。


    2018-09-23 21:45:24

  • 9楼

    孙月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与其说这是作者刻意的比喻,不如说这是作者内心希望看到的理想境界,“盖竹柏影也”一句将作者从梦幻般的理想境界拉回现实。同样,美好的”“”“竹柏构成的理想境界让作者暂时忘却人生的苦闷,但闲人二字将作者从理想境界拉回现实。结构一致,过渡更加自然。


    2018-09-26 20:49:58

  • 10楼

    康华梅

    话题:0

    精华:0

    积分:2

          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同一言语内容,其所体现的人物情感倾向也是不同的!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我们的作者苏轼在“庭下如积水空明”这句话中巧妙省略了本体“月光”,恰恰是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院子里什么好像积水那样空明澄澈呢”?继而引导学生结合上文内容去思考、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皎洁月光图”。而后半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本体“竹柏影子”后置,给读者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就犹如一个“闲人”在庭院中“闲步”,突然”皎洁”事物(月光)映入眼帘,继而生趣,远远观之,水中有水藻荇菜相映成趣;近而究之,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令人莞尔!而这种用“闲人”的心态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恰恰是作者乐观豁达胸怀的真实体现。当时的作者被贬至黄州,一开始的他是苦闷的、无眠的、孤独的,但皎洁的月光、竹柏影子的相映成趣的宁静抚慰了他的壮志难酬的苦,让他生发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18-09-26 22:27:15

  • 11楼

    王焕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前半句省略主体“月光”是出于行文的简洁。因为作者“夜游”的起因之一就是“月色入户”,所以“月光”成为“夜游”的主要观赏对象,也因此省略前半句主体“月光”。后半句的主体“竹柏影”是作者仔细观察之后的恍然大悟,如此表达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觉,月光如水,亦真亦幻,引人遐想。这样写,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让后文的抒情水到渠成。

    作者在“乌台诗案”中身心俱受折磨,差点死掉,之后的被贬,定然让他把目光更多的转向自然(似乎是文人的传统),以寻求慰藉,苦中作乐,这“乐”有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也有张怀民这等志同道合者。既然被贬,暂时无事可做,那就不妨闲而自适。

    这篇短文,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前一年与友泛舟赤壁所写下的《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不同的是,“夜游”篇以“闲人”自谓,体现了更多的言内意外,更加含蓄,使文章流露出“悲而不凉,感而不伤,喜而不狂,孤而不傲”的丰富情感;而《赤壁赋》则使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游赤壁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不同的表达形式,却都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旷达。

    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乌台诗案”让作者在诗文的形式上更加谨慎,但是,有限的语言并未限制作者情感的流露,反而通过写景,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良苦用心。


    2018-09-27 20:59:33

说:

还能输入140发送

| 帮助中心

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运营支持: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广东省教育厅
Copyright© gd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32871号
客服热线:4001801818     
工作QQ:2747023563 / 客服QQ群:67338028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 14:00-18:00,非工作时间通过工作QQ/QQ群留言处理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