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课题简介
1、课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不断突显,教育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更注意对教师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将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在很多一线教师看来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事情,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几乎节节课都会用到多媒体设备,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将整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些课件、图片、声音这些低级的层面上,整合始终显示不出实质性的进步,成效亦不明显。很多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的看作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只是充当了演示工具,学生只是换个介质仍然被动地看或者听,其主体地位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部在《规划》中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新观念以区分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展示工具层面的整合方式,以期直接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在小学教学领域“深度融合”的核心内涵就在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这一点和早期学者们提到的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和大整合理论含义是相通的。2011年版[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加,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教师们面临的挑战还有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如何实现逐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转变。不仅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注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知识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等的调查方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借助教育实践和研究近十年以来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卓有成效的实践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可供借鉴并实践的较深入的整合及实施“深度融合”的方式。 2、本课题理论假设的依据、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是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构建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为理论支撑的。“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共同构成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语文学科也具社会性,也需应用与社会生活的表达、交流和合作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很共同的特性,二者可以相互交融互助提升。 较之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突破小学生经验上的不足,将一些晦涩抽象的内容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简单高效地学习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课堂不在显得枯燥乏味,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可以在信息技术营造下的宽松氛围中有意思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需要的,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是教学模式发生变革,最终提升教学效率产生质的飞跃,就成了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通过一些较新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提起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不仅包括教科书,而且还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转换思维,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性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技巧等,更注重培养学生将这些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独具特色的电子作品。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语文知识的使用也充斥这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时也需要学生灵活使用语文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将有助于保护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4.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 我国现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停留在整合的初级阶段,只是将信息技术当作演示工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发挥主体作用,不过是在最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多了一些展示的手段和方式而已,没有实现教学结构的真正改变,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深度融合将对此做大量的研究以期解决这个问题。 3、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研究的目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突破之处) 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3.通过研究打造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让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2. 探索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3.打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拟突破的重点: 1.教师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这是信息技术能否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效整合; 3.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小学语文课型要与多样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必备条件,只有抓住儿童心理特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获取知识服务。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探索出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不断突显,教育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更注意对教师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可以说,将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在很多一线教师看来已经是一件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事情,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几乎节节课都会用到多媒体设备,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将整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些课件、图片、声音这些低级的层面上,整合始终显示不出实质性的进步,成效亦不明显。很多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的看作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只是充当了演示工具,学生只是换个介质仍然被动地看或者听,其主体地位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部在《规划》中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新观念以区分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展示工具层面的整合方式,以期直接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在小学教学领域“深度融合”的核心内涵就在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这一点和早期学者们提到的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和大整合理论含义是相通的。2011年版[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加,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教师们面临的挑战还有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如何实现逐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转变。不仅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要注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知识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等的调查方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借助教育实践和研究近十年以来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卓有成效的实践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可供借鉴并实践的较深入的整合及实施“深度融合”的方式。 2.本课题理论假设的依据、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是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构建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为理论支撑的。“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共同构成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语文学科也具社会性,也需应用与社会生活的表达、交流和合作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很共同的特性,二者可以相互交融互助提升。 较之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突破小学生经验上的不足,将一些晦涩抽象的内容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简单高效地学习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课堂不在显得枯燥乏味,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可以在信息技术营造下的宽松氛围中有意思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总目标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和实践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需要的,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是教学模式发生变革,最终提升教学效率产生质的飞跃,就成了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通过一些较新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提起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不仅包括教科书,而且还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转换思维,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性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技巧等,更注重培养学生将这些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独具特色的电子作品。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语文知识的使用也充斥这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时也需要学生灵活使用语文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将有助于保护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4)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 我国现在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停留在整合的初级阶段,只是将信息技术当作演示工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发挥主体作用,不过是在最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多了一些展示的手段和方式而已,没有实现教学结构的真正改变,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深度融合将对此做大量的研究以期解决这个问题。 3.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研究的目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突破之处) 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3.通过研究打造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让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研究的基本内容: 1.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2. 探索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3.打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拟突破的重点: 1.教师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这是信息技术能否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效整合; 3.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要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小学语文课型要与多样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必备条件,只有抓住儿童心理特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获取知识服务。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探索出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练习课中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 4、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包括经费资料、设备、人力、时间、手段等: (1)学校有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能力和多项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的经验,为本课题按实施方案开展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2)学校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体育活动中心等,每班配备白板设备,白板对于教学有极大的作用,能满足实验所需。 (3)在创建一流层次学校的过程中,全体组织者和参加人员有强烈的愿望和满腔的热情来实施这一新的研究课题,同时有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充分指导。 (4)课题研究组成员多数为年轻教师综合素质较高,观念新,有创新精神,研究能力较强,有一定教育科研经验。 (5)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关心、支持课题研究,确保实验经费的需要。在学校多方支持下相信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助力高效课堂教学。 5.实验的主要方法、步骤、措施等: 研究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针对研究实际情况,作调整、补充和改进): (1)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掌握有关研究动态,了解前人取得成果、研究现状等。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丰富课题研究方法库。 (2)调查研究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从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制定研究措施。每次行动后,都予以小结反思,随时修正行动,妥善解决问题。 (4)案例研究法:分析研究课堂案例,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学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学实践活动。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0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和探究。 1.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组建课题组;根据实验教师情况明确研究对象为全体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深入思考讨论,明确实验教师个体研究的具体问题。 2.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实验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有关教学方面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熟练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搜索、浏览、下载、保存我们教学所需要的资源,最终达到我们网络的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年11月-2020年4月) 在前期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课题组成员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对本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为了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各语文组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课型进行集体备课、试讲、上课、课后反思、评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研究的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分阶段进行专题交流活动,针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进行阶段性评价与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在以往我们形成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之本阶段课题组成员不断的研究与总结后获得的研究成果,二者在实验教师进行的阶段性交流汇报中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本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雏形。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成果阶段(2020年5月-2020年7月)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将研究的成果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所以课题组成员最后将实验过程中经验总结汇总,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将各阶段研究所形成的论文、课件、微课等形成专集,分门别类收集形成资料库,实现与其他学科资源共享也为了进一步研究做好充足准备。
课题信息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

立项号:2018JLJYXX03

课题级别:区县级

创建人:肖秋香

周期:2018-12-11至2020-09-01

公告 更多
  • 暂无公告
课题成员
投票 更多

暂无投票

| 帮助中心

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运营支持: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广东省教育厅
Copyright© gd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32871号
客服热线:4001801818     
工作QQ:2747023563 / 客服QQ群:67338028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 14:00-18:00,非工作时间通过工作QQ/QQ群留言处理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