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
1
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此,此时的提问不局限思路,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自由欣赏,自由想象,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 
3 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1)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A、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  女高、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这首合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部分) 
2)分段欣赏。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涵? 
力度         意境          出现的声部与音色特点 
引子部分: pp     草原由近到远      
女低: 饱满 柔美   
男低: 浑厚 结实   第一乐段: f      草原的辽阔宽广    女高: 明亮 华丽    第二部分: mf    草原的连绵起伏   男高: 高亢 明亮    
2
第三部分: f     歌唱草原赞美生活  四个声部              尾声部分: ppp  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女高领唱  
3)同学们两首牧歌对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因为更能显示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分散发言,对关于作品特点的分析做个简单小结,以对作品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这一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学生实践与才艺展示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现在老师伴随《牧歌》音乐给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样?。 
设计意图:经过老师的带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听赏音乐,划出音乐的旋律线或音乐使你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 
2、随音乐朗诵歌词。 
3、上台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或自编动作。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抒发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的形式同样需要不拘一格,因而这时又一次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也给了学生广阔的表现空间,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拓展延伸 
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设计意图:拉近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