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此,此时的提问不局限思路,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自由欣赏,自由想象,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
3、 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1)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A、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 女高、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这首合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部分)
(2)分段欣赏。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涵?
力度 意境 出现的声部与音色特点
引子部分: pp 草原由近到远
女低: 饱满 柔美 舒
男低: 浑厚 结实 缓第一乐段: f 草原的辽阔宽广 女高: 明亮 华丽 第二部分: mf 草原的连绵起伏 男高: 高亢 明亮 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