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精品课
学习任务单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七年级 | 学期 | 春季 | |
课题 | 童年率真无知,回眸处处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两种叙事视角赏析 | |||||
教科书 | 书名: 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年 7月 | |||||
学生信息 | ||||||
姓名 | 学校 | 班级 | 学号 | |||
|
|
|
| |||
学习目标 | ||||||
1.体会两种不同叙事视角。 2.感悟阿长的性格及形象。 3.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 ||||||
课前学习任务 | ||||||
1. 通过查找网络、书籍等,了解鲁迅生平、《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 ||||||
课上学习任务 | ||||||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三】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充满了温情与怀念,请用荧光笔标注,深情诵读。 作者写“童年的感受”时,精妙的语言隐藏了很多心灵密码,再回顾前文,你能找出来并破译吗? | ||||||
推荐的学习资源 | ||||||
1.《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孙绍振教授论文——关键词还原和分析——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3.王星辰编剧、导演动画片《阿长与<山海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