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课 题 | 《1吨有多重》 | 上课班级 | 三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 |||||
过程与方法 |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 ||||||
教学重点 | 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 | ||||||
教学难点 |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法运用 |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 ||||||
学法指导 | 探索法 | ||||||
环节 | 教师授课内容 | 学生活动 | 达成目标
| ||||
导入 | 一、复习巩固 1、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 )。 2、一袋盐重500( )。 3、小明的体重是30( )。 4、一个苹果大约重100( )。 5、两袋大米重50( )。 6、一个鸡蛋重60( )。 二、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
| 克、千克 | 复习巩固
| ||||
初步探究 | 1、创设情境 1、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 2、介绍大象飞飞和机灵狗。 3、出示书本情境图并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 4、提出问题: 从上面这几幅图中,你对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什么认识? 二、初步感知吨的重量 “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 | 1、学生搜集数学信息。 2、初步感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
| 初步感知吨的重量。 | ||||
合作探究引导析疑 |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 的质量时通常用吨来作单位。 但对于 1 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 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1、认一认,说一说,一吨大约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2、合作探究 (一)活动要求: 1、了解一下你同桌的体重。 2、背一背你的同桌。 3、说一说你的感受。 4、思考问题: 你的同桌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呢?多少个你的同桌,质量大约是1吨呢? (2)活动体验 (3)学生汇报 | 1、知道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二、亲身体验1吨大约有多重。
| 深入体验感受1吨大约有多重。 | ||||
拓 展 学习 | 1、你还知道生活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的吗? 1、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这样的200个西瓜大约是1吨。 2、我的体重是20千克,50只我这样的机灵狗,质量是1吨。 3、一桶矿泉水大约重20千克,这样的50桶水大约是1吨。 2、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吨? 1、大桥的桥头有这样的标志,标志上写着50吨。 2、我在电梯里也见过这样的标志,这个电梯限重1000千克,意思是这个电梯最多承重1吨的质量。 3、学生自由分享。 3、理一理 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 1、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大约有1吨重的东西?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吨,由1吨拓展为吨。
三、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过的质量单位并学会区分。 | 加深对重量单位吨的印象,由1吨拓展为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 ||||
巩固训练 | ![]() ![]() 闯关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闯关二:单位换算 4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闯关三:小明的日记 闯关四:数学故事——曹冲称象 播放视频 | ![]()
以组为单位进行闯关练习 | 通过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从练习的情况得到教学效果的评价。 | ||||
小 结 | 一、拓展 二、总结: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 课堂总结
| ||||
作业布置 | 板书设计 | ||||||
1、完成相关练习
| 1吨有多重 1 吨=1000 千克 1 t=1000 kg | ||||||
教学反思 | 《1吨有多重》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的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真正落实让数学走进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收到了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首先利用飞飞和机灵狗的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感知并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计算大象的体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吨是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因为吨不像第一课的《有多重》容易操作,很难准确的感知1吨大约有多重。那么,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体验、思考、分析、讨论“1吨有多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例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享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爱学乐学,意犹未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1吨有多重”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学数学带来的乐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课堂时间调控等方面的不足,仍需要不断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