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
丰顺县第一中学 谭牡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盛产诗歌的朝代,唐朝更是人才辈出,闻名于世的诗人数不胜数,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二人被合称为“李杜”,又有“小李杜”,他们分别是李商隐、杜牧,今天,我们就走进杜牧,学习杜牧的这首诗《泊秦淮》。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三、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解词。
2、解诗:烟笼罩着河水,月亮笼罩着沙。入夜,我将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可怜的商女不知道国已经要亡,还在对岸唱着淫靡之曲《后庭花》。
五、研读赏析。
本诗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
次句点题,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景及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后二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六、全诗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1)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泊 /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
秦 次句:点题(结构上承上启下)
淮 \ 三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