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武术动作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教学反思
在近五年的初中武术教学实践与研究基础上,顺应武术特色课程发展的要求,“利用武术动作发展学生下肢力量”教学案例历经3年的不断探索并经过2年多的实践检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课堂教学案例
本次课是武术扇单元的第1次课,以武术步法为主教材,整个教学过程渗透武德教育,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开始部分
采用武术礼仪持扇礼师生问好,教师宣布学习内容和目标,安排见习生观课,强调安全问题。然后采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为伴奏,渲染课堂气氛,用生动有趣的热身跑操和热身体能操活动各个关节,激活肌肉和神经,充分热身,为体能练习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二)基本部分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空中快冲拳”大比拼,学生跳起后在空中快速冲拳,比一比谁冲拳最多、谁落地最稳,激发学生武术体能练习的激情;然后分组练习空中快冲拳3组,每组练习10个,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规范学生的马步动作;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尝试练习提膝虚步跳的基本动作,挑战单脚支撑和单脚平衡能力,学生学会基本动作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在提膝虚步跳的过程中既跳的高又站得稳,让学生在体能练习中获得一种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最后根据所学体能练习动作创编武术扇组合动作,将体能练习内容运用到武术扇组合动作中,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并让学生展示武术扇组合动作练习成果。
(三)结束部分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通过深呼吸配合鸟飞动作和双手托天动作进行静力拉伸放松,让全身肌肉松弛下来,以达到调节情绪,恢复心身的目的;然后对本课的体能练习效果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最后师生行持扇礼告别。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创新之处
(一)拓宽教师武术教学思维
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探讨武术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将武术技能的“动作符号、运动逻辑、应用意义”学习层次应用于体能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武术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武术学习动因
本课题是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武术特色课程开展现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武术扇为教材内容,重视“身体练习体验”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案例,站在人的生命发展和完善的立场,关注学生生命的体验,激发和维持学生武术学习动因。
(三)划分武术技能学习的层次结构
本案例以身体练习体验为基础,探讨武术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构建武术技能的“动作符号、运动逻辑、应用意义”学习的层次结构,找出不同武术技能学习层次之间的基本关系,提高初中武术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
三、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武术练习提高了学生体质体能
“空中快冲拳”大比拼,学生跳起后在空中快速冲拳,比一比谁冲拳最多、谁落地最稳,激发学生武术体能练习的激情;然后分组练习空中快冲拳3组,每组练习10个,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规范学生的马步动作;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尝试练习提膝虚步跳的基本动作,挑战单脚支撑和单脚平衡能力,学生学会基本动作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在提膝虚步跳的过程中既跳的高又站得稳,让学生在体能练习中获得一种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体质体能水平。
(二)常规练习规范了学生的练习行为
易地教学时教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了解非常有限,在开始部分时要利用准备活动设计一些内容来规范学生的练习行为,为基本部分的体能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设计拿扇和放扇的动作来激活腰腹部肌肉,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也能规范学生拿扇和放扇的行为。
(三)运动逻辑学习教会了学生体能练习方法
在课的基本部分设计空中快冲拳和提膝虚步跳的动作,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能练习的激情,首先从道具的选择来看,利用新颖的器材武术扇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其次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能练习兴趣,如空中快冲拳时,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空中快冲拳大比拼,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让学生掌握体能练习方法。
(四)武术礼仪规范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武术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武德教育为切入点,将道德教育有效地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以更好地实现武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武术礼仪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武术礼仪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也具有促进作用,在学生进行体能练习时要求学生练习前行持扇礼示意开始练习,学生练习完成后示意完成练习,养成良好的武术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
(五)创编组合动作提高学生练习感受
学生掌握跳起马步冲拳和提膝虚步跳的动作后,根据所学体能练习动作创编武术扇组合动作,将体能练习内容运用到武术扇组合动作中,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提高学生武术体能练习的心里感受,并让学生展示武术扇组合动作练习成果。
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二)小组练习师学生组间间隔距离可以更充裕一点,一保证练习安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