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东 省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 数智赋能山区小学 “教-学-评”方式变革研究 |
课题类别 | 项目 |
所属学科 | 教育学 |
课题承担人 | 余贵珠 |
所在单位 | 兴宁市第一小学 |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24年9月
说 明
一、背景(时代背景、现实背景)
二、意义(理论意义或学术价值、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
三、现状述评(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四、概念界定(核心概念内涵、核心概念外延)
五、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教育理论、公认的教育研究等)
六、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必须是可以评析的)
七、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围绕每一个目标实现所需开展的研究任务)
八、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九、研究分工(分工具体、不能笼统)
十、研究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十一、预期成果(显性成果,表格呈现)
十二、经费分配(经费开支科目、金额)
十三、参考文献(相关理论、相关研究论文等)
一、 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24年11月1日 地点:兴宁市第一小学厚学楼一楼电教室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山区,由于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传统的“教-学-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智赋能下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的变革,以期推动这些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 (2)理论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教学、学习与评价应当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 (3)现实背景 近三年来,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张伟春调研员、天河一小、华阳小学的引领下,学校参与了各种研讨活动,开展了“同课异构”及跨区域网络教研。老师们运用优课解码、借助UMU AI作业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评课反馈,极大地提升了效果、效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是一所山区小学,一直在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背景下,我们选择“数智赋能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研究”作为课题,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山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意义 (一)应用价值 1.数智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教学方法带来创新,运用优课解码、和课链反、震撼课等数字化技术、AI人工智能研究适应山区小学教育教学需求; 2.了解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智评价体系,以适应山区小学的教学特点,对推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术价值 (1)优化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实现教育个性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教师方面 (1)提升教学质量:数字化技术优课解码、和课链反、震撼课等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利用优课解码支持过程性评价和伴随式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及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利用新兴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来推动教育评价的创新和发展。 如英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强调独立性和专业性,重视教育内涵发展,其教育标准局(Ofsted)负责提供独立的教育评价,以保障教育质量。美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有70%的教师认可GAI进入课堂,显示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积极态度。国外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各国都在积极拥抱技术,尤其是GAI,以促进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效能提升。
(2)国内研究状况 教育部提出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强调评价改革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从2023年7⽉启动⾄今,广州市天河区⼀直积极推进实施教育部⼈⼯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项目一期,提出了微创新、大合作、4C分类法、优课解码、和课链反5个关键概念,鼓励、促进教师利用大概念+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对备课、上课、练习和评价、教研各个环节进行点上、分布赋能的初步尝试,完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起步、应用以及初步推广。 四、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内涵 1.数智赋能 内涵:借助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手段,引入 Kimi 等资源、提升教师能力、构建智慧课堂并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特点需求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借助人工智能达成智能辅导与自动批改作业,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山区小学教育教学提供动力支持。例如依据大数据了解学生知识薄弱点开展针对性教学,智能辅导系统助力学生知识掌握。 外延:涵盖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软件、智能教学设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学资源等在山区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2.山区小学 内涵:地处山区,存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状况,但也有可利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如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自然科学教育与户外活动。 外延:包括地理位置在山区的小学,以及虽不在山区却有类似教育资源与师资问题的农村小学或偏远地区小学,还可将学校所在社区、家庭纳入研究范围,共同营造良好教育 3.“教 - 学 - 评”方式 内涵: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入Kimi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能力、构建优课解码、和课链反、震撼课等智慧课堂,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包括运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学会利用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利用数据驱动评价、推动学生参与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外延: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如参与教学研究、同行交流合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如利用自然文化资源制作校本教材、开发在线课程)、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策略指导、学习动机激发以及课外学习活动拓展,评价还包括标准制定、工具开发、结果反馈应用,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家长等)。 四、方式变革 内涵:对传统山区小学“教 - 学 - 评”方式进行根本改变和创新,打破传统模式与评价方式,引入新理念、方法与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外延:涉及学校管理(如优化管理流程)、课程设置(如增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前沿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如开展跨学科教学)等方面变革以推动“教 - 学 - 评”方式变革,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环境。 五、理论依据 (一)总体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素养导向教育模式,强调立德树人,为山区小学“教 - 学 - 评”方式变革提供全面理论与实践指引,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重视提升个体 AI 意识、思维、能力及师生 STEAM 数字素养。 (二)教育理论层面依据 1. 教学整合类: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论强调教学各环节统一,数智技术助力达成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混合学习理论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借助数智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与远程教学。 2. 学习导向类:建构主义理论借助数智技术互动工具与资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主动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于数智技术提供个性化路径与资源,支持学生自我实现与整体发展。 3. 教育公平与评价类:教育公平理论追求资源公平分配,数智技术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借助数智技术实现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全面评价知识、能力与素质。 (三)教育研究层面依据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及优化教学方式,给出教师与学生应用建议。 2. 学科融合应用研究:如人工智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其与学习分析技术融合对教学效果影响,为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 数智赋能模式研究:以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行知行”模式为例,展示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钉钉平台创建“虚拟学校”培养山区教师,实现多维度数据追踪监控,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研究目标 1.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对教师进行初步的数字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第二阶段: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探索并实践适合山区小学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第三阶段: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评价;通过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最终构建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 2.总体目标: (1)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提升教师能力。通过开展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实施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构建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通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精准评价,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4)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适合山区小学的数智化“教-学-评”模式,并在更广范围内推广。 七、研究内容 (一)本项目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数智化时代,适合山区小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探究如何引入Kimi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能力、构建优课解码、和课链反、震撼课等智慧课堂,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等方式,推动山区小学的教学改革;通过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通过研究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评价、推动学生参与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式,推动评价方式的变革。 (二)基本内容 1. 山区小学“教-学-评”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的现状,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数智赋能下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研究数智赋能对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的理论支持,包括教育信息化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多元评价理论等,为后续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3.数智赋能下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理论基础,结合山区小学的实际情况,探索数智赋能下小学“教-学-评”方式的变革策略。包括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式、利用智能学习工具促进个性化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评价等。 4.数智赋能下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效果评估的研究 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变革后的“教-学-评”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分析其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影响。 8、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和资料,了解数智赋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教-学-评”方式变革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的现状数据,为后续的实践探索提供实证支持。 3.行动研究法 在选定的小学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数智赋能下的“教-学-评”方式。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全面评估数智赋能下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总结数智赋能在山区小学“教-学-评”的应用经验。 (二)研究手段 1.技术工具 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智能教学软件、在线评价系统等数智技术工具,支持山区小学的“教-学-评”方式变革。 2.数据分析 收集实验或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包括学生成绩、教师评价、家长反馈等。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揭示数智赋能对“教-学-评”方式变革的影响和效果。 3.质性研究 通过访谈、观察、案例记录等方式收集质性数据,了解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变革的实际情况。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9、研究项目分工 (二)分工安排 课题组负责人余贵珠负责统筹安排、管理课题实验的全过程,课题组全部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具体分工如下: ①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开题论证书、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结题鉴定申请评审课题结题报告:曾佳汝、杨婷 ②课题的前期理论整理、收集:罗苑玲、朱辉梅 ③课题的研究总结:谢燕红、李杏平 ④课题研究优秀论文、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收集等:陈梅静、朱微 ⑤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学习记录、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罗红、曾艳丽 ⑥课堂实践,负责在山区小学实施数智化教学实践,包括智能教学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和反馈收集:李杏平、朱微 10、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其周期2024年6月--2026年6月,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24年6月-2024年9月)) (1)进行文献综述,搜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资料。 (2)深入分析当前山区小学“教-学-评”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根据调研结果和理论支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2024年9月-2026年2月) (1)引入适合山区小学的数智技术设备,如智能教学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 (2)对教师进行数智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其应用数智技术的能力。 (3)在山区小学开展数智化教学实践,探索数智技术在“教-学-评”方式变革中的应用。 (4)定期对教学实践进行评估,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5)设计和实施基于数智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体验的优化。 3.总结阶段:(2026年3月-2026年6月) (1)对教学实践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数智技术的实际效果。 (2)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3)通过学术会议、教育论坛等渠道展示研究成果,与同行交流经验。 十一、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将形成一套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小学的数智赋能“教-学-评”方式变革方案,为这些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提供实践指导。同时,本研究也将丰富和拓展数智赋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经费分配
十三、参考文献 [1]杨宗凯.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J]. 人民教育,2020,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2]曹培杰. 新一代数字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评价改革[J]. 人民教育,2023,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3]王洋. 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变革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J]. 教育部,2023, (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4]教育部办公厅.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J]. 教育部,2023,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5]袁明明,钱正彪. 浅谈山区小学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J]. 中小学教育,2015, (10). 《中小学教育》杂志官网 莫世洪. 信息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J]. 中国期刊网,2021, (04). 中国期刊网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