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选自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童话大师张天翼的作品。王葆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因为奶奶的故事里讲到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王葆很想要一个这样的宝葫芦。一天,王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真的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让他不劳而获。但他并不快乐,而是感到烦恼。本课是这篇童话的开头。课文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来叙述,以小孩子的语调讲故事,读来很亲切,从王葆和奶奶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王葆的天真、活泼和淘气。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5个常用字,积累“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能说出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体会王葆淘气、爱幻想的童真形象。
3.了解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并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重难点
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选一个,并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一)如果有这样一个宝葫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喜欢吗?(预设: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二)这篇课文节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所以题目加了“节选”两个字。
(三)这篇课文属于童话故事,童话伴随着我们成长。正如我们单元导语中提到的“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出示单元导语页)
(四)介绍作者张天翼。
张天翼:元定,笔名张无诤,祖籍湖南,出生于南京,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华威先生》《大林和小林》等。
【设计意图:以宝葫芦的神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课文会认的生字。
妖怪 规矩 乖巧 撵上 脚丫 拽住 冲着 瘦长
1.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2.教师趁机正音。
(三)生字书写。
1.指名读。
2.教师趁机正音。
3.重点指导“福”“瘦”。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写错。
(1)“福”字部首是衣字旁。巧记:有衣保暖,有田耕种,就是福。
(2)“瘦”先外后内,第十二笔为竖,要出头。巧记:生病的老人。
4.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在纸上练习写。
(四)开火车进行识字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巧记、识字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文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王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教会学生可以在书中找出关键字、词、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全文
王葆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因为奶奶的故事里讲到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王葆很想要一个这样的宝葫芦。
五、目标检测
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王葆。
六、作业
必做:抄写本课生字词。
选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 、 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 王葆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因为奶奶的故事里讲到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王葆很想要一个这样的宝葫芦。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故知新,更好的开展新课。】
二、 理解课文内容
(一)出示句子“这是我们的规矩。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我们”指的是谁?“规矩” 指的是什么?
(二)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描写“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的相关段落。
(三)出示相关段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王葆和奶奶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朗读王葆和奶奶的对话。(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请学生出来讲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上神态和动作。
(四)从王葆和奶奶的对话中你觉得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呢?(预设:淘气、爱听故事。)
(五)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说一说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中,主人公分别是怎样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如何?并完成表格。
人物 | 宝葫芦由来 | 结局 |
|
|
|
|
| |
|
| |
|
|
(六)请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人物 | 宝葫芦由来 | 结局 |
张三 | 神仙相赠 | 一得到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
李四 | 从龙宫得来 | |
王五 | 听奶奶的话 | |
赵六 | 掘地掘出来的 |
1.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物这一列,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人物命名都是姓氏+数字。)
2.王五是怎么得到宝葫芦的?(预设:王五肯让奶奶换衣服。)
小结:当王葆不肯洗头发的时候,奶奶可能会讲陈七肯让奶奶洗头发,得到宝葫芦的故事。这真是一个智慧的奶奶,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故事中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王葆和奶奶的对话过程中能真切的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生活化。利用表格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奶奶讲的四个宝葫芦的故事的异同点。】
三、聚焦故事, 进行创编故事
(一)激趣编故事。
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到“我”十来岁。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课文中对这些故事都是一笔带过。 谁能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大胆构思其中奇妙的情节。
(二)创编提示。
过渡:创编故事要合理想象,还需要细节补充,让故事更加完整。
1.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补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范例引路:出示张三劈面遇神仙,得宝葫芦的创编故事。
过渡:我们可以想一想张三是个怎样的人?他要去做什么?怎么劈面遇见了一位老神仙? 老神仙为什么要送他宝葫芦?他的心愿实现了吗?他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是个很善良的人,自己穷得揭不开锅了,还经常接济比自己更穷的人。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打开大门,发现一个白胡子老头躺在大门外的路上。他赶紧跑上去把老人扶到家里,给他倒热水喝,把家里仅有的馒头拿给他吃。老人喝了水,吃了馒头,恢复了力气,笑眯眯地跟张三说:“你心地善良,今天我送你一个宝物,你收好了。”他刚说完,张三的手上就出现了一个葫芦。 张三抬头一看,白胡子老头已经不见了。
夜里, 张三饿醒了,他很想吃水蜜桃。只见葫芦散发出亮光,他的眼前立刻就出现一盘水蜜桃。从此,他想要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善良的张三把东西分给自己的邻居,人们都跟着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宝葫芦故事会。
1.学生独立创编故事。
2.学生小组交流创编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故事。
4.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创编故事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创作,我提供了创编故事的方法,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补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出示了张三得宝葫芦的范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创编故事,然后四人小组一起交流,接着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故事,最后师生共同评议,这样学生就能较轻松的完成本次创编故事,也给本单元的习作《故事新编》做了一个铺垫。】
四、品读感悟,深入探究
(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18-21自然段,想一想王葆在什么情况下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并完成表格。
遇到困难 | 产生幻想 | 期待结果 |
|
|
|
|
|
|
|
|
|
(二)请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遇到困难 | 产生幻想 | 期待结果 |
不会解算术题 | 得到宝葫芦 | 顺利解题 |
向日葵长得不好 | 得到宝葫芦 | 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 |
与同学闹矛盾 | 得到宝葫芦 | 解决矛盾 |
五、总结拓展
(一)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王葆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因为奶奶的故事里讲到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王葆很想要一个这样的宝葫芦。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童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还学习了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课堂检测
假如你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你想要什么呢?快和宝葫芦说一说吧!出示句式:宝葫芦,宝葫芦,我希望___ ___ ___ ___。
【设计意图:课堂检测的句式训练中,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推荐阅读
王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真的得到了一个宝葫芦。宝葫芦让他不劳而获。但他并不快乐,而是感到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板书设计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自我介绍 张三
奶奶讲故事 李四 快乐童年
想得到宝葫芦 王五 神奇想象
赵六
完整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作业设计
必做:完成《阳光同学》相关练习。
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教学反思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选自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童话大师张天翼的作品。本课我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要求和紧扣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了解故事的起因,聚焦奶奶讲的四个宝葫芦的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本课教学主要完成了以下几点:
一、 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的平实与童趣。
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王葆和奶奶的对话时,先让学生同桌互读,然后再请同学出来讲台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上神态和动作。这样上台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王葆的淘气和奶奶的和蔼可亲。
二、 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生创作的难度,提供了创编故事的框架,要求学生合理想象和补充细节。可以添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补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出示了张三得宝葫芦的范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创编故事,然后四人小组一起交流,接着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故事,最后师生共同评议,这样学生就能较轻松的完成本次创编故事,也给本单元的习作《故事新编》做了一个铺垫。
三、句式训练,树立正确人生观。
宝葫芦这么神奇,人人都想要,假如你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你想要什么呢?句式训练:“宝葫芦,宝葫芦,我希望___ ___ ___ ___。”我在课堂检测中出示这个句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在回答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