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州市幼儿园为例
广州市海珠区光大同福幼儿园 胡 媛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 温秀琴
摘要:幼儿园班级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等功能,培养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了解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和改善策略,本研究以广州市293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总体情况较好,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优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存在象征班级形象的隐性环境较少,班级文化建设幼儿及家长参与度低的问题。认知方面,教师认同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但存在偏重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价值,对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认知存在偏差等不足的现象。结合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班级文化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信念、态度和生活方式,它包括以班级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以习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以班级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也滋养着幼儿独立自由的个性化萌芽。因此,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了解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其存在问题和改善策略,做得扬长避短,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
作者简介:胡媛(1990— ),女,汉族,广州市海珠区光大同福幼儿园教师,广州市幼儿园名班主任温秀琴工作室学员,硕士研究生,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是幼儿教育。温秀琴(1979— ),女,汉族,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教学副主任,广州市幼儿园名班主任温秀琴工作室主持人,幼儿园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幼儿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家园共建’理念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LX1202020003)。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六
个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回收问卷38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3份,有效问卷率76.1%。调查对象来自各公办、民办园,涉及小中大班的主、副班、保育员老师及管理人员等,详情如下表。
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法中的网络问卷形式,以匿名方式填写。本研究将问卷数据使用SPSSAU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本研究编制了《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教师的个人背景,包括5个题项,即所在班级、职务、教龄、学历和所在幼儿园属性。第二部分是对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建设情况现状调查,自编的原始问卷包括70个题项,通过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后,最后确定22个题项组成正式问卷,包含4方面内容:对班级文化的认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每个题项均为单选,采用利克尔特(Likert)五点评价方式,对“完全不符合”“多数不符合”“半数不符合”“多数符合”“完全符合”5个选项依次记1、2、3、4、5分。平均分越高,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和班级文化越好,其中1≤M<1.5为非常差,1.5≤M<2.5为比较差,2.5≤M<3.5为一般,3.5≤M<4.5为比较好,4.5≤M<5为非常好。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该问卷信度系数值为0.738,使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验证,KMO值为0.84;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表1 对幼儿园班级文化的认识
M SD |
我认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4.672 0.737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我最希望在班级管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1.392 0.672 我所在的幼儿园对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视 4.478 0.796 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本园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4.311 0.821 我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主要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方面 4.365 0.749 我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主要针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方面 4.372 0.768 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 2.389 1.110 对班级文化总的认识 3.711 0.344 |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班级文化总体认识平均得分是3.711,处于3.5≤M<4.5比较好的范围。对该维度下的具体题项进行分析可发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平均得分为4.672,处于4.5≤M<5非常好的范围。说明教师都非常认可班级文化建设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幼儿园对班级文化建设非常重视”(4.478)、“班级文化建设与本园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相结合”(4.311)、“主要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方面”(4.365)、“主要针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方面”(4.372),这4项平均得分都处于比较好的范围,说明幼儿园比较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也注重与本园或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同时,侧重于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清晰认识和重视,可能得益于近年来广州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的贯彻落实和大力推行,使得一些先进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逐渐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对幼儿和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现阶段幼儿园老师的学历水平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我最希望在班级管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题项均值为1.392,处于1≤M<1.5非常差的范围,说明教师偏重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手段。这就陷入了班级文化建设一个误区: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幼儿教师通常都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开展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幼儿管住[[1]]。虽然这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幼儿园教学的管理,但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很难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忽视了以幼儿为本是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题项均值为2.389,也处于1.5≤M<2.5比较差的范围,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老师才是建设的主体,忽视了幼儿和家长的力量。大部分教师认为在班级建设中遇到最多最大的困难就是来自于家长,如家长不积极、不配合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幼儿教师还是习惯于把幼儿置于被动接受教育、家长被动配合的地位,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和家长的潜力,幼儿和家长的主体性受到忽视和压抑;另一方面是教师为了省事,不愿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幼儿和家长。
表2 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总体描述
M SD |
班级物质文化 3.478 0.608 班级制度文化 4.035 0.435 班级精神文化 3.939 0.537 班级文化总分 3.819 0.336 |
从表2中可看出,幼儿园班级文化总体得分为3.819,在3.5≤M<4.5之间,表现比较好。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先进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幼教工作者重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物质文化现状的总体得分为3.478,处于2.5≤M<3.5之间,表现一般;而制度文化现状的总体得分为4.035,精神文化现状的总体得分为3.939,得分处于3.5≤M<4.5之间,表现比较好。数据表明,幼儿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情况优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可能在于教师偏重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手段,因此非常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表3幼儿园班级物质文化现状
M SD |
我班的环境创设有类似“悄悄话”这样的空间 3.597 1.105 我班有班级口号、班徽、班歌和班服 3.181 1.103 我班在班级环境创设上,主要是教师创设为主 2.915 1.012 我班在环境创设上有自己班级的特色 4.218 0.776 班级物质文化 3.478 0.608 |
从表3中可看出幼儿园班级物质文化维度各项得分均值为3.478,处于一般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对该维度下的具体题项进行分析可发现,在“有自己班级的特色”(4.218)、“有类似‘悄悄话’的空间”(3.597)两方面做得比较好,均值在3.5以上;说明在班级物质环境建设上,教师注重班级特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班级形象很多时候以一种物质形象或其他形式呈现,如班服、班歌、班徽、班训等。但调查结果显示:班级口号、班徽、班歌和班服(3.181)得分一般,说明象征班级形象的隐性环境有待加强。原因可能是教师对于这些班级标识对班级凝聚力和激发幼儿、家长班级归属感的作用认识不够,也可能是认为其适合年龄偏大的中小学生。
“班级环境创设主要是教师创设为主”题项的均值为2.915,处于一般的范围,说明班级环境创设以教师创设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原因可能在于老师们认为幼儿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弱,效率低,而如何联合家长幼儿一同参与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又有一定难度。
表4幼儿园班级制度文化现状
M SD |
要求幼儿做到的,我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4.703 0.559 我班幼儿的常规非常好 4.000 0.579 我班开展常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 4.392 0.651 我班的班级公约由教师制定 2.997 1.148 我班的小帮手(如小班长、小组长)主要由教师决定 3.089 1.119 我经常肯定幼儿的进步 4.655 0.580 我班的各项制度促进了幼儿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410 0.654 班级制度文化 4.035 0.435 |
从表4中可了解到,幼儿园的班级制度文化总体均值为4.035,处于比较好水平,对具体题项进行分析可发现,“教师以身作则”“肯定幼儿的进步”题的均值分别为4.703、4.655,都处于非常好的范围;说明教师能以身作则,会经常肯定幼儿的进步。
“常规非常好”“常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各项制度促进了幼儿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三题的均值分别为4、4.392、4.410,都处于比较好范围。说明幼儿园班级常规比较好,教师进行常规教育的目的比较科学,班级制度较有利于促进了幼儿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幼儿园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比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方法也相对比较恰当,因而能在常规方面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
“班级公约由教师制定”“小帮手主要由教师决定”两个题项的均值分别为2.997和3.089,则在一般的范围内。说明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制定班级公约和任命班干部,不够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这对于班级管理在短期内也许能看到一定的效果,但长远看,对幼儿和班级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究其原因教师在理论上大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班级规则的制定、帮干的选拔主体应该是师幼共同参与,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把幼儿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有服从的义务,因此,在实践中共同制定、选拔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
表5 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现状
M SD |
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 4.324 0.698 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比重多一些 4.044 0.755 我班制定了班级奋斗目标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4.154 0.807 我班的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3.355 1.115 班级精神文化 3.939 0.537 |
从表5中可以看出,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总的均值为3.939,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对该维度下的具体题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建设比重多”“制定了班级奋斗目标以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均值4.324、4.044、4.154、4.125都处于比较好的范围,说明班级重视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建设,制定了班级奋斗目标以班级凝聚力。这可能由于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学历是处于大专及以上水平,其中也有很多本科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
“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题项的均值为3.355则处于一般的范围,说明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还有待提高。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长缺少发挥的平台,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家长,很多时候都会采取“包办式”。二是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够,集体归属感弱。三是社会负面的文化冲击,如应试教育,注重智育,忽视德育。
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发现教师所在班级、学历、所在幼儿园属性等对班级文化建设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职务、教龄的调查对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职务的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
主班老师(n=125) 副班老师(n=112) 保育员(n=31) 管理人员(n=25) M±SD M±SD M±SD M±SD f p |
班级制度文化 4.11±0.47 3.98±0.41 3.89±0.31 4.10±0.44 4.104 .007** |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职务的调查对象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对比差异可知,“主班老师>副班老师;主班老师>保育员”,说明主班教师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优于副班教师和保育员。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在班级制度文化创设上也会有自己的相对成熟的方式方法。
表7 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
3年以下(n=50) 3-5年(n=61) 6-10年(n=67) 10年以上(n=79) M±SD M±SD M±SD M±SD f p |
班级物质文化 3.34±0.54 3.54±0.52 3.36±0.71 3.63±0.60 4.104 .007** 班级制度文化 3.87±0.38 4.01±0.43 4.04±0.49 4.17±0.39 6.025 .001** 班级文化总分 3.72±0.32 3.84±0.31 3.78±0.40 3.90±0.28 4.175 .006** |
从表7中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对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文化总分这3项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对比差异可知,班级物质文化方面,“10年以上>3年以下;10年以上>6-10年”;班级制度文化方面,“6-10年>3年以下;10年以上>3年以下;10年以上>3-5年;10年以上>6-10年”;班级文化总分方面,“3-5年>3年以下;10年以上>3年以下;10年以上>6-10年”。总得来说,教龄在10年以上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最好。原因可能在于老师们平时工作较忙,较少阅读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书籍,而幼儿园也较少开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培训,教龄长的教师,他们有更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而教龄短的教师,她们既缺经验,也缺培训,致使不少教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时,只能凭感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2]]。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偏重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手段。而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要以幼儿为本,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声音和他们真正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班级环境创设、常规教育、给予幼儿人文关怀,让幼儿在与班级文化的互动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认知存在偏差,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多主体的综合活动,多元化的建设主体才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发挥出整合性的作用[[3]]。张富洪(2016)也认为“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班级文化更具说服力[[4]]。”也就是说,要让幼儿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小主人。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装饰、布置的过程,也是一个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发挥的过程。在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上要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与全员参与性。把创设班级环境的过程转化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幼儿既是制度文化约束的对象,也是通过制度文化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伴随着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成长,权力的逐步下放会愈发彰显其积极效应[[5]]。幼儿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师幼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和“公选班级小帮手”入手。
首先是师幼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就是班级的规则,它将影响到班级里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到它的制定之中。
其次是公选班级小帮手,每位幼儿都有管理班级的权利和义务,在班级小帮手的选举问题上要遵循民主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如可以让幼儿讨论设置岗位、确定职务、人数,鼓励自荐、推荐,再民主投票选举。通过公选班级小帮手,引导正能量,促进幼儿发展。
每个班级都应具有个性化的班级精神,而在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在“班级凝聚力”、“良好人际关系”、“班级文化活动”等方面师幼共同打造班级精神密码。首先,要培养幼儿班集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借助班口号、班徽、班歌、班服等形式,让他们参与选择和设计,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有助于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当他们喊着自己的班口号、唱着自己的班歌,穿着自己设计的班服,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其次是师幼共同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教师尊重、热爱幼儿;引导幼儿之间学会合作,共建和谐人际关系;平等对待家长,构建合作的家园关系。最后,师幼共同生成班级文化活动。幼儿教师建设班级文化,最佳的途径就是组织和鼓励幼儿参与各类的班级文化实践活动[[6]]。因此可以根据幼儿兴趣和特点,开展一系列体验式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让幼儿做到知行合一。 如小班的培养幼儿友爱意识和行为的系列体验式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在同伴交际中体验,在亲子互动中体验,最终让关爱成为渗透在班级成员心灵里的一种精神力量。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和教师、幼儿协同参与。幼儿与中小学学生相比,主体意识、能力没那么强,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成人的合作、支持和引导。而调查显示,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加强家园合作推进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渠道了解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等,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空间。
其次,通过班级家委会统筹成立班级活动策划小组、班本课程开发小组等,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共同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7]]。
最后,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的资源,融合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职业体验、环保活动动、为福利院儿童献爱心等;或者把家长请进来,为班级开展特色活动,形成育人合力,提升了班级文化育人质量。
幼儿各方面发展还未成熟,受家庭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努力指导家庭文化建设,促使班级育人目标与家庭培养目标融合,家园同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除了利用好体验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庭育儿沙龙等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宣传和教育,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定期发布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如播放专家录像讲座育儿经,发现游戏中学习品质的发展案例等,并提出相应的家庭教育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还比较依赖教师经验的积累。而有学者提出,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观首要一点是要“有理据”,突显班级文化中的“科学理论指导”[[8]]。因此,需要幼儿园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多提供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以科学理论指导班级文化建设。
总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主体主要有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每个建设主体应各尽其责,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是广州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家园共建’理念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LX1202020003)阶段性成果】
[1]参考文献:
[]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 (3): 97.
[2][]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 (3): 98.
[3][] 向福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4][]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 (3): 98-99.
[5][] 齐学红.班级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8.
[6][]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 (3): 100.
[7][] 龚红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深圳大学,2018:78.
[8][] 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 (3): 98.
英文标题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indergarte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Taking kindergartens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全文总字数:7324
作者通讯地址: 温秀琴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114号,510260,156509472@qq.com 1382608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