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工作室首页 > 话题列表 > 话题详情

只看楼主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从丁老师的《白杨礼赞》看“问题”

  • 楼主

    王玉婷

    话题:1

    精华:0

    积分:3

    阅读:2512 回复:7 2018-12-05 17:10:02

  • 2楼

    康华梅

    话题:0

    精华:0

    积分:2

    对于丁老师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饶有兴致,认真研读,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颇有感受,分享一二,希望各位前辈们指正:

    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 ——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这种创新课堂非常符合当下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培养核心能力的要求,但在此本着浅显的学识提出个人的陋见

    感受一: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首先要的是“问题”。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而我认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教师根据授课目标巧妙的设计“问题”,问题设计需要体现开放性、指向性,要保持问题“形散神聚”丁老师在讲授《白杨礼赞》时,以一个问题启迪学生自主生发多个问题,借助“散文”整体含义来引领典型散文解读。例如“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这句话就巧妙给学生提供了自读自赏方向,如“个性化的语言”启迪学生从“句式、写法”等角度解读;“独特思想感情”则启迪学生从“情感”方面去解读。这种借“一”启“多”的问题设计,体现了授课者高超的技巧。

    感受二: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一个环境前提是: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散文课堂都是比较“老师说老师的,学生想学生的”,毫无生气甚少交流,故而上好散文课时每一个老师“心头痛”。丁老师本节课则完美解决了这样的局面,通过三个环节“我们读懂的”、“我们不懂的”和“我们探讨的”,营造了一个师生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局面。其中,环节三“我们探讨的”问题全都是来自于学生,做到了“课堂是学生掌权的课堂,问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感受三: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十分考验教师的“点拨能力”和“总结能力”。丁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时,能够“相机点拨”如“也就是说,白杨树生长在如此厚重的高原上,仅仅是白杨树生长在这厚重的土地上吗?”,引导学生由“树”及“人”;能够“适时引导”如学生询问“文章赞美白杨树,但是白杨树和作者个人有什么关系?”时,丁老师相机引导,由“小我”上升为“大我”;能够“精炼总结”如“我赞同两位同学的见解。《白杨礼赞》是一篇形式巧妙的革命颂歌和战斗檄文,也是一首情文并茂的政治抒情诗。如果采用含蓄的表达,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边区抗日军民强烈的赞颂之情,也不能把共产党的抗战政策直接加以赞颂。所以作者采用的是赞颂文体和咏物抒怀的方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内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幸加入丁老师工作室,更有幸向丁老师和群里各位前辈大咖们学习,本着谦虚求学的态度默默的查看、思考、践行、反思,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群里的老师们一样侃侃而谈,做真正的“语文人”!


    2018-12-05 21:34:29

  • 3楼

    gdxx_314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模糊的记忆中,《白杨礼赞》是一篇很无趣的文章,现今只隐隐约约记得是一篇歌颂什么的“高、空、大”的文章。去年听说收录回初中课本,心里面只蹦出两个字“呵呵”,其实是不屑的。

    这两天反复在看丁老师的《白杨礼赞》,像一种惊喜,突然出现在眼前。记得丁老师在桂林研修的时候,我在微信群里请教《诫子书》的上法,当时他就提出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整理成PPT。我当时只是觉得这个方法很赞,但一进入现实的教学,忙于日常的琐碎,便一切都只是说说而已了。丁老师实在让人佩服!

    这篇课堂实录给我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作为一个老师,要培养自己感知各种文章的能力。虽然这篇文章我还没上过,但是我可以预见我自己的做法:要么直接跳过不上(这实在是简单而便捷的一种做法),要么上成批判式品鉴(一边高调地评说这篇文章的糟糕,一边和学生一起嬉笑怒骂,也许还觉得自己高明呢。)丁老师备课的心似乎如一面平静的湖,“既来之则安之”,安然面对,再想办法突破。

    2.作为一个老师,要时刻培养自己和学生问题意识。虽然丁老师第一页PPT只是一个对“散文”的定义,但可以想象,他对这篇文章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的。丁老师做得高明的地方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强行塞给学生,而是找准这一个简单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质疑。让“问题”发生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

    3.作为一个老师,要做一个统筹全局的引领者。在学生观点分享的PPT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老师把学生碎片式的想法从“表达方式”、“句式”、“写法”三方面展开。这就像璞玉,学生拿来了,老师进行雕刻,艺术品就产生了。

    4、作为一个老师,要培养自己提炼学生答案的能力。丁老师让我特别佩服的地方还在于在这堂课中,他总能在学生回答了之后进行很好的总结和提升。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就我个人来说,我就常常犯“用语不精”、“说话拖沓”的毛病。

    以上都是个人能力的启发,另外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

    这一段时间,学校都在推行“学思达”、“学历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探索的路,步履蹒跚,心里困惑的地方很多。这几天看丁老师的课件,我倒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有所得,就像丁老师这堂课,没有纠结于形式的“小组讨论”,但学生思考的深度是很不错的,生成的效果想必也是很好。前段时间纠结于此,实在是将自己困囿其中,丁老师一课实在是让我恍然大悟了。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做引领和指导。丁老师这堂课就是这样,自己渐渐退出课堂主角的身份,但是又像一座海上的灯塔,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而不至于偏航。

    3.以“问”促“师生共同学习”。当我在为“我们不懂的”这一点想法拍案叫绝的时候,丁老师最后一页PPT更加吸引了我:我们的作业: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写实吗?学生问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回答解决,老师进行提升。接着老师又回问学生一个问题。这种一来一往的感觉,实在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入了一种“探讨”、“思辨”的状态,让我想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的“探究”和“思辨”就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因为是新老师,一点愚见,实在肤浅,还望见谅。天天可在微信群里仰视前辈们的真知灼见,实在是幸福之极。在此一并谢过!(黄晓凌顿首 2018年12月6日于广州)


    2018-12-06 20:52:39

  • 4楼

    杨林娣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丁老师采用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白杨礼赞》这一课,他以学生的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循循善诱,让学生围绕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这个主题来提出对文本不理解的问题。丁老师在备课时已经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可见他的语文教学功底深厚。

    丁老师的教学思路高度清晰,他挑选了学生提出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1、“第二段用那么大的篇幅写高原景象,是否有些冗长?”;问题2、《白杨礼赞》中有“我”吗?问题3、“为什么茅盾要将白杨树象征的东西明明白白写出来,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体悟?”问题4、“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后面一直重复白杨树的优点?不断重复,会不会让人觉得很烦琐?”这四个问题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合作与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实现了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运用PBL教学法的课堂,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安排被动地接受知识,因为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会的不教,要教学生不会的”我们与其学很多貌似先进的教学方法,还不如先让自己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在一堂课中,确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和学生能获得哪些学习语文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培养学生习得知识的能力,比单纯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索这个结果的过程。丁老师将PBL教学法自然地融入课堂,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是我佩服的,也是我要学习的。虽然自己的学生没那么优秀,但是也可以放手给学生尝试一下,说不定学生也会给我惊喜呢,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018-12-07 08:29:03

  • 5楼

    曾嵘

    话题:0

    精华:0

    积分:2

    我想先从我最近的两堂课讲起:这个学期我带着2个班的孩子啃他们眼中的“天书”《水浒传》,十月底的时候选了一个性格相对活泼的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读杨志,明水浒》,上完课感觉特别沮丧,似乎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在原地踏步,只是备好了教材,完成了一场个人表演!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活跃,除了个别孩子,完全没有出现我期望中的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我觉得自己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了,设计的问题并不难,但为什么会达不到我的预期目标呢?备学生,究竟怎样才算是备学生呢?我很困惑。
      后来在网上闲逛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句话"太自以为是的老师往往会压制学生的见解",我被触动了:我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我自以为简单的问题,对这个班的孩子们来说真的简单吗?书还没读到一半,我就需要带孩子们去"明水浒"吗?我自觉真理在握吗?我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是不是反倒让孩子们不敢吭声了?
      于是我在另一个班做了一次尝试,上的课文是《我的叔叔于勒》。第一个环节,我让他们画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想讨论问题或困惑写在黑板上。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他们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挺简单,在我看来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有的问题甚至提得莫名其妙,匪夷所思,总之,没有一个问题让我觉得有价值有水平。但这次我决定要管住自己的嘴,跟着孩子们的节奏走。在他们举手选出最想讨论的几个问题后,我按着顺序让他们讨论。然后,让我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就像热油里滴进的一滴水,这个在所有任课老师眼中上课沉寂的班(所以我当初没敢选这个班上公开课),突然“炸”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很多手臂高高地举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群到了初三普遍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这群之前上课不吭声不回应的孩子,他们,他们竟然在举手要求发言!!!虽然他们的发言也是磕磕巴巴的,但他们确实是很认真地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批驳别人的观点,很投入。我期待中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让孩子们提问并郑重其事地组织孩子们讨论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一方法,我是跟丁老师学的,丁老师那节《西游记》阅读展示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当初准备上《水浒》时,也让他们每人上交了一个问题,只是后来我觉得他们的问题太简单,且与我的设计思路不符,就,扔了。而后面这节尝试课,似乎让我摸到了“备学生”的门径,“备学生”应该不是自以为是地去设想他们可能存在的困惑,应该不是高高在上地去嫌弃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应该不是生拉硬拽地扯着他们前行!“我以为的”可能不是事实,“我摈弃的”可能才是真相!那些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问题恰恰是他们当下阅读能力的真实呈现!提出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更难!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提不出好问题的。会提出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孩子真的没看懂这篇文章,而这一点恰恰是老师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那节课我们没有能够“深入”《于勒》,只是在解决我眼中的边边角角的问题,但下课时,孩子们的神情很满足,很喜悦。也许,这才是这些孩子们目前需要的吧?“备学生”其实是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吧?“备学生”应该不是指嫌弃学生提不出有水平的“好问题”,而是能真正看见孩子此刻提出的问题,看懂他们简单问题背后的阅读困惑吧?

    看到丁老师《白杨礼赞》的课堂实录和研讨问题,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尝试课是有个学名的,叫“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当然我的那节尝试课还非常的粗糙,缺乏规划,还算不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丁老师的《白杨礼赞》于我,恰似雪中送炭,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丁老师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他们的能力是在丁老师的语文课堂中生长出来的。

    我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感谢这次研讨,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

     


    2018-12-07 15:52:00

  • 6楼

    李欢

    话题:0

    精华:0

    积分:3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本质是将学生带入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逐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对于这个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主问题”教学法,但其实这里的问题是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生成的问题。这堂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

       我认为这一节课丁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了“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将“散文”的定义展示给学生看,我认为这既是一个“承上”(总结以前学过的散文),又是一个“启下”(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个性化言语形式”)。学生通过完成自学任务,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则让教学目标清晰了。围绕着“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老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在学生的笔谈作业中可以发现,关于大多数教学设计中的讲解“对比”、“象征”、“变化的句式”等教学目标,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体会到的,这让我感到惊讶,平时我的确小觑了学生的实力,忽略了给予他们锻炼和展现的机会,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在讲台上“表演”。

       而问题解决部分,丁老师选取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覆盖全文,解决了这篇散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生“象征”手法比较简单,而带领学生讨论作者为何使用“象征”手法则能够串起课文的背景、散文“个性化言语形式”的特点等内容。丁老师的这一堂课,其实是将知识要点设计成一系列需要探究的问题,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

      

    2018-12-07 17:09:22

  • 7楼

    曾华英

    话题:0

    精华:0

    积分:1

      这两天反复品味丁老师这节《白杨礼赞》课堂实录,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惊叹丁老师新颖的构思和高超的教学智慧之余,更是让我深刻地对比自己上《白杨礼赞》这一堂课:我有多少时间是归还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呢?

      我也曾经常提醒自己,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一直以来,我以为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而今,丁老师的这一节课如当头喝棒,让我对“教”与“学”这两个词有了重新的认识。

      《白杨礼赞》的教学,我曾声情并茂地带领我的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研读技法。可是这一切教学行为更多地源于我以“教”为基点。我的整个备课思路和课堂教学,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设计的。王荣生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基点的改变,也就是说,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丁老师的这堂课便是成功地转向以“学的活动”的基点,是一堂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设计的高效课堂。

      从这个角度而言,特点赞的有两点:

      1. 整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为了落实这一点,丁老师以“一句话”(散文是作者用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和“一个自学任务”(把自己的发现写在随想本上,还可提出一两个不理解的问题)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设计,是从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是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学的内容。

      2. 从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着重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才好。为了落实这一点,丁老师围绕学生自学时所提出的问题巧妙地设计了“我们读懂的”、“我们不懂的”“我们探讨的”三个学习活动。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有什么可以不教,有哪些知识还需要教?这样筛选出来的教学内容必定是基于学生水平与能力而定的。这才是真正的“备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

      总之,备好一节课,教师应花点工夫在学生学习起点的辩认上。学生水平高低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备课是否立足于学情,以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效能感。

                                         2018.12.7 


    2018-12-07 23:35:44

说:

还能输入140发送

| 帮助中心

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运营支持: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广东省教育厅
Copyright© gd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32871号
客服热线:4001801818     
工作QQ:2747023563 / 客服QQ群:67338028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 14:00-18:00,非工作时间通过工作QQ/QQ群留言处理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