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产品要“忘掉”技术

  发布时间:2016-11-15 16:58 分类:专家视点 发布单位:省电教馆 点击量:724   【公开】

天喻教育   张才生  侯辛锋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化制造技术、新型交互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在教育逐步走向智能化的进程中似乎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部分学者甚至提出“技术将取代教师”的观点,陷入“唯技术论”的泥潭而不自知。

    然而,这种“雄心”在现实面前却屡屡受挫。妄图以技术来革教育的命,结果却连教育的边都没碰着——这正是“唯技术论”的尴尬之处。所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才反复告诫大家:在“互联网+”时代,要谨防为“互联网+”而“+”,不要搞唯技术论、唯概念论。

其实,人是技术的“造物主”,同时也是技术的“雇主”。如果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教育就会受制于技术,教育注定为技术所“累”。所以,与其执着于用技术来改造教育,不如暂时“忘掉”技术,回归教育的本真,为技术的运用划一条边界。

    一、技术的本质是服务,感觉不到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阿瑟说,“技术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编程,它是一种对现象的捕捉,并驾驭这些现象为人类服务。”
任何一项技术,只有当它可以使人类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或者使不可能变为可能时,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反之,如果一项技术让人觉得繁琐、复杂、难受,它服务于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人类将技术加以组合、包装,形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正是为了让技术“无痕地”服务于人类,让人“忘掉”技术的存在而独享技术带来的福利。我们使用打火机时,不会想到钻木取火的艰辛,不需要理解打火机的原理;用手机打电话时,不需要明白语音如何真实地传递到千里之外;在淘宝购物时,不必懂得是什么样的技术支撑起了这么庞大的电商平台;老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板书时,更不必深究粉笔的制造运用了什么技术。

    数字教育产品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教育同样有特殊性。仅就教师年龄而言,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正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在2002-2011年间,小学专任教师加权平均年龄从36.83岁上升为38.84岁,初中则从33.27岁上升为36.72岁,普通高中也进入“上升通道”,从34.04岁上升到35.60岁。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年龄越大,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接受难度也普遍越大。尚且不说,我国教师重复低效的劳动负担之重简直已经无以复加。所以,数字教育产品同样要避开“炫技”的陷阱,将技术隐藏得越深越好,让产品越简洁易用越好。否则,如果技术操作门槛太高,需要经过大量培训,技术反倒会成为绊脚石。

    这是“忘掉”技术的第一层含义:给用户好的产品体验,让用户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二、技术与教育需要深度融合,深度融合的基础是深度解剖。

    我国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诸多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一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也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际上,解决问题的需要,才是推动人们重新结合现有技术,进而促进新一代技术出现的动力。

    深度融合,需要深度解剖。一方面是深度解剖教育,挖掘教育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深度解剖技术,探索技术在哪些维度、多大程度上,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教育的真实需要。
这场教育信息化运动,可以说是由技术发起、随后由行政力量介入推动的。而教育信息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尚未大范围的参与其中,或者说参与的程度还很低,所以,来自教育的真实需求仍需深入挖掘。

    在教育的真实需求被挖掘之前,技术领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通过相似名词的类比,用联想的方式把技术运用到教学产品中,而忽略对名词内涵的深刻剖析,结果在似是而非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公司开发了相关产品。然而深究之下,却会发现很大问题。语音识别有容错性,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音色会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存在发音模糊、不准确、走调的情况,但语音识别技术会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将其识别为同一个语音,判断为“正确”。从某种程度上说,语音识别是“求同”;而教育,是“求异”。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口语或者唱歌,会用心体会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声特点,进而指导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口音或嗓音;会不断发现其存在的细微不足,进而发展完善,精益求精,而不会说“差不多了,在误差范围内,不用练了”。语音识别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滥用,是对教育需求的典型误解。

    这是“忘掉”技术的第二层含义:放弃技术本位主义,把挖掘教育的真实需求作为运用技术的起点。

    三、技术的服务对象是人,为人服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技术首先具有工具属性,作为连接人和外部世界的媒介,可以说,技术是人体的延伸,使人的四肢和感觉器官功能更加强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也带有价值属性。正如斯塔迪梅尔所言,“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这就使得技术有可能寻求高于人的价值的自身价值,反过来让人成为技术的奴隶——这一点已引起人类的警惕。

    需要牢记的是,人始终是技术的服务对象。在教育领域,技术服务被具体化为“为育人服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提出“三纵三横”的概念,所谓三纵是“开发、应用和服务”,三横是“硬件、技术和内容”,纵横交错,结合起来就是“9宫格”,这是电教系统基本的工作领域和范围。而在“开发、应用和服务”中,要以服务为重点,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为育人服务,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试图超越这个前提,把技术凌驾于人之上,以技术来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要么会失败,要么会酿成灾难。从教育现状来看,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开发数字教育产品,来突显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

    其一,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教师的负担大多来自重复低效的劳动,比如手工批改作业、阅卷,以及阅卷后的统计分析等。目前,客观题的自动批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观题的批阅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当中,而统计分析更是信息技术的看家本领。所以,数字教育产品可以利用技术从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实效上提供优质服务。

    其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人在体验中获得发展,体验愈丰富,收获就愈多。把体验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与途径,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设计的有目的的活动来丰富自身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知识、营养身心、增长智慧。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各种智能设备和技术,如可穿戴设备、虚拟仿真技术,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创造更多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不要让学习者成为技术的“奴隶”。

    其三,帮助师生把握学习过程。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种心理活动相交叉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且是人眼所无法看得见的过程,这使得学习充满不可把握的神秘感。随着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介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思维可视化技术、伴随式学习数据采集技术、教育测量评价技术等可以帮助师生准确把握学习过程,清晰了解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并深刻认识不同学生的发展潜质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学习和教育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这是“忘掉”技术的第三层含义:以人为主体给技术划界,在合理范围内发挥技术的育人作用。

    “忘掉”技术不是拒绝技术,而是说在开发数字教育产品的过程中,要正确地给技术定位、为技术划界。只有把技术约束在合理的层面上和范围内,技术才能做正确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最能体现自身优势的事。

分享到:

技术运营支持: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广东省教育厅  
Copyright© gd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32871号
客服热线:4001801818     
工作QQ:2747023563 / 客服QQ群:67338028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 14:00-18:00,非工作时间通过工作QQ/QQ群留言处理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