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从减法做起

  发布时间:2016-11-15 11:08 分类:专家视点 发布单位:省电教馆 点击量:614   【公开】

      作者:张才生

      专家介绍:张才生,博士,编审,资深教育传媒人,教育培训策划与授课人,先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汉天喻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湖北教育》、《高中生学习》、《职教天地》、《探秘》等杂志主编,《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编辑部主任、《湖北教育报》记者、编辑,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招办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答疑负责人,全国招生咨询统一平台首席专家。


        在热热闹闹谈完“互联网+教育”种种理念、思路、策略和产品之后,人们不得不理性面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做出思考,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到底怎样去改变基础教育呢?

      

       做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工程师和中小学老师对“互联网+教育”有各的利益诉求。做产品的往往习惯从技术的先进性和超强功能出发,恨不得生产出一个神器,一夜改变教育;而老师往往不领情,他们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是你做技术的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何况学生的发展是不可以试错的,你所谓“神器”会不会耽误了学生?你不能张口就一个“革命”,闭口一个“颠覆”。我不理你,你革个球!

       

       互联网是以减负增效进入人们的生活的。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最为可贵的是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提高了沟通的效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互联网不是消灭一个行业,革了一批人的命而存在的。购物方便了,商业依然火;出行方便了,出租车还在跑;交易方便了,银行照样营业。互联网在其他行业战绩辉煌、硕果累累,进入基础教育也不能没有业绩。要有业绩恐怕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从“减法”做起,把“加法”做成“减法”,最后带来“乘法”效应。


       减轻中小学师生负担是一个久攻未破的难题。中小学教育领域师生负担重是出了名的,几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知下了多少“减负令”,不知开了多少“减负会”,也不知做了多少“减负督查”。但是师生负担越来越重,怎么也减不下来。


       老师们想减负又总不自觉地加重负担。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在广大教师那里并不是一门科学,尤其不能走向实证。更多的教育者把教育教学看成一门艺术或技术。


       因此,“讲”“练”“考”特别盛行。这里有个认识问题:一是认为知识的获得、技能和习惯的养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出来的,不是“学”来的。所以老师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讲”,课堂要费大量口水“讲”。教师花大量时间精力“讲”,学生当然也要花大量时间听“讲”。“讲”是师生负担重的原因也是结果之一;

      

       二是认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是花大量时间做作业写练习的结果。为此,老师课前还要花大量时间准备作业,课后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而学生也累在大量的作业上,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是认为考试是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督促学生学习的的妙法,于是周考、月考、期考不断。教师命题、制卷、阅卷、评卷累;学生备考、参考、自查累。在“备”“讲”“批”“评”等教学环节,“听”“练”“考”“查”等环节做减法,师生负担也许会减轻。这会不会是互联网技术进入教育教领域的入口呢?


       教师的盲动源自对学情的模糊。教师为什么加重自己负担又加重学生负担呢?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加负”的做法,是源于什么呢?我认为是源于他们“不知情”。对什么“不知情”呢?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和认识的真实情况“不知情”。因为“不知情”,所以内心恐慌,怕学生掌握不好,考试成绩不好,影响上级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拼命“讲”“练”“考”。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人们的许多盲目或非理性的行动源于恐慌,恐慌源于“不知情”。确立了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用于教育教学从“减法”做起的理念,并明了入口在减轻师生负担,教育信息产品研发人员就可以有的放矢生产产品,选购产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选择产品依据和标准了。

       

       技术“减负”减哪些呢?对于教师,资源查找负担、教学设计负担、课件加工负担、内容讲授负担、习题命制负担、作业批改负担、考试评阅负担;对于学生,就是听课、练习和考试环节被强行加重的负担。因为学生在校的负担往往是由教师给予的,所以“减负”要先从老师开始。老师减了学生才能减。


       技术“减负”怎么减呢?多少年来,各种手段都用上了,师生负担没有减下来,互联网技术一上就灵验吗,就能药到病除吗?我们没有理由对一种技术那么乐观,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许多环节,是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人工的。

      

       首先要在备课方面提供适切的资源和搜索、加工的工具。什么是适切的资源?从资源内容类型看,应该是教材文本的权威解读、教学设计的经典建议与范例、破解学习重难点的优质视频和动画、及时训练和检测的典型习题等等。从资源使用角度看,应该是标注清晰,可视化、情境化和互动性强,可直接运用也可再加工的各类资源。什么是适切的搜索工具?资源封装和呈现的方式便于教师备课加工,有利于教师在本网和全网快速查找,信手拈来。什么是适切的加工工具?课件编制剪裁自如,学科工具够用好用,课件存储发布方便。当资源丰富好用了,当加工课件快速便捷了,教师的负担就能部分减轻。


       其次,让命题制卷、作业批改、阅卷评卷、考试分析等部分工作交给“技术”来完成。智能组卷,发布作业,作业和考试题客观题扫描或拍照自动批改,作业错题收集,年级、班级和个人考试分析、成绩报告等等“技术”是可以出色完成。这些事情工作量很大,耗费教师精力,人工完成的精度和效度都不如人工智能。要尽可能交给“机器”去完成。这里还有个技术更新的问题。例如,大量学校都够买了高速扫描仪,各种考试由教师集中扫描。负担是减轻了,但是不够彻底。扫描仪小型化、低廉化、移动化,进入班级,或用手机、高拍仪拍照采集答卷,效率就会更高。


       最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使用优质的视频、动画,甚至VR、AR,使用高效互动工具也是减轻教师负担的重要手段。有比自己讲得好的视频、动画和VR、AR,老师自然会让“贤”;有高效有趣的互动工具,老师自然会用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要循序渐进,否则会加重教师负担。长期以来,无论是课改,还是某种教学方法手段的推广,抑或是某种教育政策的实施,惯用的做法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老师处在最底层,最被动,因此也最累。近几年,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规模化、常态化应用,也用的是相同的手法。在一个区域,往往是在教育资源云上线之后,要求教师开通空间,在线开展教学、教研、培训,指导学生和家长开通空间。尽管行政部门配套开展竞赛、奖励等,老师们对此依然反感,甚至抵触。为什么,因为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这些是新东西,是外加的负担。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针对教师的痛点,引导老师使用。例如,某地区从智能批改作业入手,一步一步引导教师使用互联网,开通个人和班级空间,最终催生常态化应用。还有某校,给每位教师配备智能终端,让老师们先“自摸”,用其中的软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资料编一本电子书,最后引发教师强烈冲动,使用智能终端备受课、管理教学。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推进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关键是要“心中有人”。任何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要靠人,所以开发技术、应用技术,要以“人”为中心。新的教育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心中装着老师,一切为了老师,服务老师,才能走近老师,受到老师的欢迎,最终实现普及。
当技术实现了为教师“减负”之后再做“加法”,把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学情分析、教育测评等技术开发的产品推荐给老师们使用,让教育教学逐步走向“实证”,走向智能化和数据化,学生“减负”就会发生。


       “减负”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甚至连手段都谈不上。“减负”只是要解决现阶段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一项必要工作。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只做“减法”显然不能真正改善教育,“减法”只是入口,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加法”,实现“乘法”效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让人享受自由发展的幸福。教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改善教育的过程。互联网技术在这里大有可为。那么 ,“技术”做“加法”加什么呢?


       首先,要增加教学互动的应用工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交往交互。知识的建构,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在人与人互动之中发生。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主要在于你问我答,你布置我行动,比较单一,效率不高。加入技术工具,让互动多元化、趣味化、高频化、公平化,让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和幸福感增强。由于技术的介入,互动显然可以不局限于校园,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师生、生生。互动可以延伸至出校园,延伸至要与学习者随时交流的任何时空里的第三者。


       其二,要增加行为数据的采集工具。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与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学生与教室里的同伴(教师和同学)的相遇与对话,是学生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阅历的相遇与对话,是知情意行交织的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映射到师生行为上,采集行为数据是思维和认识活动可视化的基础。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的采集是不完善的大数据。


       其三,要增加思维活动可视化工具。在传统教学环节,就教师而言,辛辛苦苦使出各种招数施教,学生到底领会了没有,掌握了没有,领悟到什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只能依靠学生自评和作业完成情况,要么模糊,要么滞后。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智能类型、学习偏好等“因材施教”了。在信息化环境下,“机器”对采集到的学生行为数据进行即时的分析和可视化,让教师“知情”,因“情”施教,教和学效率增强是毫无疑问的了。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进步,“教情”,特别是教师行为数据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就目前一些信息技术产品来看,比较多的强调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思维的可视化。往往不太关注教师行为数据分析。理想的教育,教学者与学习者应该适配。因此,采集和分析教师教学和个人学习行为数据同样非常必要。教育正在进入学生选择教师的时代,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师是教育更人本化的追求。就一所学校、一个区域而言,有了教师行为数据,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配置教师资源就更为细腻,更为科学。

      

       其四,要增加学情数据化分析工具。教师总是面对几十名学生,因此对一个班、一个组及每一个个体学情的即时掌握,是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在随堂检测、课后练习等环节做好学情分析,也是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性数据。在大型考试之后,对同地区同校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比较分析,是教师提高效率,反省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学情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教学的许多环节,是教师迫切需要的。“学情”数据也是分析“教情”的重要参考。


       其五,要增加专业的教育评价工具。在大多数教师那里,往往不是你要我怎么教我就怎么教,而是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你怎么评我就怎么教。因此,评价工具的专业性和先进性非常重要。信息化的教育评价工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测量、评价和诊断功能,服务管理、服务教学、服务学习、服务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开发。近几年,国家重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面上立即涌现出大量的教育评价平台和工具系统。有的陈旧,简单的数理统计分析,提供的是老生常谈难度信度,平均分高分率等等;有的号称大数据分析,搞精准推送,仔细一看就发现,只是测量和分析了学习者的“不会”和“不能”,依据“不会”“不能”推送学习资源,“人灌”变“机灌”,实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好的测评,好的大数据分析,不仅要测出“不会”和“不能”,更要测出“可能”和“潜能”,测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个性化的实现可能、发展潜能的路径和资源。教育工作者要有鉴别和选择的能力,不能被伪评价和坏评价所累,加重学生负担。减轻学生的负担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行为需要科学的评价导航。

      

       最后,要增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普及,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因此传统的课程资源和教师授课不能满足被解放了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要提供来设计自然、科技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求学者多元化的需求。即便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学习,教材不是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依据课标,围绕教材,研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数字化“学材”,提供多样的选择,这需要更多的教师、社会人士和企业的参与。这也是国家鼓励学校购买企业资源和服务的原因之一。在提供优质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互联网还要在拉近课程资源与学习者的距离,学习者与教学者的距离上做出贡献,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各级政府特别重视教育公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再分配,而是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让每个学习者能按照他的禀赋享受个性化的教育,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进入基础教育领域通过增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既满足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又满足学习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这是一副令人期待的景象。


分享到:

技术运营支持:广东省电化教育馆 版权所有:广东省教育厅  
Copyright© gded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32871号
客服热线:4001801818     
工作QQ:2747023563 / 客服QQ群:67338028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 14:00-18:00,非工作时间通过工作QQ/QQ群留言处理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